‌‌‌‌叶绿素是什么?

叶绿素是植物的绿色色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光被叶绿素吸收,并被转化为化学能,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 叶绿素分子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所以说,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依靠这种绿色色素来维持。

叶绿素膳食补充品是以促进体内清洁和清体的功能为卖点。 由于肠道健康和健康亮丽的皮肤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叶绿素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由内而外」美容补充品,不少人都表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近的一些社交媒体贴文,提高了人们对叶绿素护肤作用的关注。

‌‌‌‌叶绿素是否有不同种类? 

叶绿素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 绿色植物的天然叶绿素是脂溶性的。 然而,健康商店中的大部分叶绿素产品所含有的都是水溶性叶绿素。 水溶性叶绿素被肠胃吸收的程度不如脂溶性叶绿素,因此,其用途主要集中在优化肠道健康和促进清体方面。 

叶绿素的基本结构与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分子相似。血红蛋白是红血球中的携氧蛋白。 不过叶绿素中的中心原子是镁,而血红蛋白的是铁。 

脂溶性和水溶性叶绿素在化学上的区别是:脂溶性叶绿素有碳分子长链附于其上,使其不溶于水。 要使其能溶于水,只需将长碳链从叶绿素的主环上裂解,然后其被转化为盐,形成叶绿酸(如镁叶绿素钠或铜叶绿素钠)。 

‌‌‌‌叶绿素有何用途?

帮助清体

水溶性叶绿素(叶绿酸)有许多益处,这些益处大部分都发生在胃肠道内,因为水溶性叶绿素的吸收率低。1 关于叶绿素和绿色食品的益处,这条公理可以用来说明:「如果身体里面是绿色的,身体里面就是清洁的。」

叶绿素常被用来帮助控制身体、粪便和尿液的气味。 它也可能有助于减少与口气有关的气味。 这种益处主要是来自叶绿素的清洁能力和收敛性(吸水能力)。 它也可能会对微生物群产生好的影响,减少气味化合物的形成。 叶绿素可以帮助排便困难患者促进排便的规律性。2、3

抗氧

在实验性的研究中,水溶性叶绿素也显示出多种抗氧和保护作用。1、4、5 在白血球受损时,水溶性叶绿素也可能有助于优化白血球的形成。 在一项研究中,105名因各种因素导致白血球数量低的病人被随机分为3组: 

A. 叶绿素片剂,每次40毫克,每天三次; 

B. 非格司亭(Filgrastim,又名Neupogen或Leucogen)片剂,剂量为20毫克,每天三次。

C. 安慰剂(维生素C片剂),每次100毫克,每天三次。 

所有受试者的疗程均为1个月。 对白血球数量变化的测量显示,服用水溶性叶绿素的病人的白血球有显著增加。 其中34例效果明显、17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与非格司亭组(83.3%)接近,而明显高于安慰剂组(26.7%)。 在叶绿素疗程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6

非格司亭是由转基因生物产生,模仿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CSF是人体内的一种化合物,会促进白血球细胞生长。 显然,叶绿素有类似的作用,不过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由于水溶性叶绿素价格低廉得多,而且更加安心、无副作用,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更多面的研究。 非格司亭是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品清单上的药品之一。 也许有一天叶绿素也会被列入清单。

对皮肤的益处

叶绿素已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由内而外」美容补充品,不少人都表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能是由于叶绿素能促进肠道清洁,间接地起到作用,但叶绿素也可能对皮肤有一些直接好处。 试验性的研究显示,皮肤易生暗疮和毛孔粗大者、有玫瑰痤疮和面部发红者以及面部皮肤受到光损伤的妇女,在使用含有铜叶绿素钠的外用凝胶制剂后,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7-9 内服叶绿素是否会有类似的益处,在临床研究中尚未确定,但估计是有可能的。

‌‌‌‌叶绿素的一般剂量是多少?

水溶性叶绿素有液态固态两种(胶囊和片剂)。 一般剂量为100毫克叶绿素酸,每天一至三次。 

没有已知的副作用或药品不良反应。 叶绿素是很强的色素,饮用液体制剂可能会使舌头颜色变得很深。 服用水溶性叶绿素也可能会使粪便颜色变深。

参考文献:

  1. Solymosi K, Mysliwa-Kurdziel B. Chlorophylls and their Derivatives Used in Food Industry and Medicine. Mini Rev Med Chem. 2017;17(13):1194-1222.
  2. Young RW, Beregi JS Jr. Use of chlorophyllin in the care of geriatric patients. J Am Geriatr Soc. 1980; 28:46-47.
  3. Nahata MC, Sleccsak CA, and Kamp J. Effect of chlorophyllin on urinary odor in incontinent geriatric patients. Drug Intel Clin Pharm 1983;17:732–34.
  4. Sarkar D, Sharma A, Talukder G. Chlorophyll and chlorophyllin as modifiers of genotoxic effects. Mutat Res. 1994 Dec;318(3):239-47. 
  5. Nagini S, Palitti F, Natarajan AT. Chemopreventive potential of chlorophyllin: a review of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molecular targets. Nutr Cancer. 2015;67(2):203-11. 
  6. Gao F, Hu XF.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odium copper chlorophyllin tablet in treating 60 cases of leukopenia. Chin J Integr Med. 2005 Dec;11(4):279-82
  7. Stephens TJ, McCook JP, Herndon JH Jr. Pilot Study of Topical Copper Chlorophyllin Complex in Subjects With Facial Acne and Large Pores. J Drugs Dermatol. 2015 Jun;14(6):589-92.
  8. Vasily DB. Topical Treatment With Liposomal Sodium Copper Chlorophyllin Complex in Subjects With Facial Redness and 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Case Studies. J Drugs Dermatol. 2015 Oct;14(10):1157-9
  9. Sigler ML, Stephens TJ.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pical copper chlorophyllin in women with photodamaged facial skin. J Drugs Dermatol. 2015 Apr;14(4):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