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障碍是影响情绪、行为和思维过程的一种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 8 个人中便有 1 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

此外,全球约 13% 的儿童和青少年均受到心理健康障碍所影响。 精神益生菌是否有助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可以,那什么是精神益生菌,它又如何可以帮助优化心理健康?

什么是精神益生菌?

精神益生菌是益生菌益生元,可以透过促进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生长而提供精神健康裨益。 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可能在肠道微生物组与大脑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精神益生菌也被认为有助减少焦虑、抑郁和优化整体情绪,因为它们可能对微生物组-肠道-脑轴产生有益的影响。 这个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强大组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益生菌

随著益生菌的普及,你肯定听说过这些有益细菌的益处。益生菌是活细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摄取后可能有助优化健康。

益生菌

益生菌通常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如优酪乳、味噌、豆豉、开菲乳、康普茶和德国酸菜。 虽然许多细菌对健康有害,有些更可能足以致命,但益生菌却可能有助优化免疫功能、大便粘稠度,甚至使排便正常化,从而有益身体。

维生素合成

益生菌也有助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 K2,以及 B 族维生素,包括泛酸(维生素 B5)、硫胺素(维生素 B1)、生物维生素、叶酸和硫胺素(维生素 B2)。

胃肠益处

研究也显示,益生菌可能有助优化许多不同的胃肠道疾病,从感染性腹泻和溃疡性结肠炎,以至肠易激综合征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此外,研究指出,益生菌也可能对其他疾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呼吸道健康,甚至痤疮等健康问题有益处。

益生元

益生元是不可消化的纤维,是作为益生菌的燃料。 研究指出,益生元可能有助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减少低度炎性反应,甚至有助减缓有害细菌的生长。

益生元食品

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和菊粉等分子。 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包括芦笋、洋蓟、香蕉、洋葱和菊苣。 由于益生元经由人体摄取后,小肠未能将其消化或分解,故此在结肠中的肠道微生物群便会开始分解这种纤维。

免疫和缓解炎症益处

当益生元被肠道菌群消化或发酵的时候,同时会产生称为短链脂肪酸(SCFA)的分子。 研究结果将 SCFA 与多种健康益处联系起来,例如加强先天免疫系统和优化肠道内壁。 SCFA 也有助减少炎性反应和预防慢性结肠疾病。

益生菌与心理健康

研究指出,将益生菌和益生元联合使用的精神益生菌制剂可能会透过减少抑郁、减少焦虑和减少炎性反应而对心理健康有益。

减轻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大脑,也会影响整个身体。 抑郁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活性的长期增加有关。

HPA 轴是大脑中下丘脑和垂体,以及位于肾脏顶部的肾上腺之间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结合通路。 它是参与人体应激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 HPA 轴调节方式上的任何异常均可能会增加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肠道微生物组在抑郁症上也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通常与健康成年人的大不相同。 抑郁症与肠道之间的另一个有趣的联系是肠道屏障的破坏,而肠道屏障是透过神经纤维与大脑相连。

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可能因为透过调节 HPA 轴和优化肠道屏障,而在优化抑郁症中发挥关键作用。 例如,有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涉及将服用精神益生菌的重度抑郁症 (MDD) 患者与未服用精神益生菌的患者进行比较。 8 周后,研究发现,尽管两组参与者之间没有饮食差异,但服用精神益生菌的一组人抑郁感较低,血清胰岛素水平较低,而血浆谷胱甘肽水平则较高。

另一项涉及 40 名抑郁症患者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与单独服用氟西汀的患者相比,服用精神益生菌和氟西汀修复抑郁症的患者抑郁症状较少。

另一项涉及重度抑郁障碍成年人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服用精神益生菌的人比单独服用安慰剂的人抑郁症状较少。

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也可能对调节健康个体的 HPA 轴有益处。 一项由 32 名处于中度心理压力下的健康成年人参与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接受精神益生菌干预的人,其肠道中的健康细菌数量较高,情绪也较正面。 服用精神益生菌的人也较少感到紧张、愤怒、困惑和疲劳。

减少焦虑

研究也显示,精神益生菌可能对那些患有焦虑的人有益。 焦虑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导致情绪紧张、经常担忧会有厄运到来、恐慌和不安。 焦虑的身体症状包括颤抖或抖动、冒汗、呼吸比正常情况快,甚至心率也加快。

焦虑与促肾上腺皮质荷尔蒙释放荷尔蒙(CRH)有关,CRH 是调节 HPA 轴的主要荷尔蒙。 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可能有助透过 CRH 调节降低焦虑。 一项研究涉及 50 名成年人、30 名喉癌患者和 20 名健康志愿者,他们在等待接受手术,并在手术前两周量测了他们的心率和 CRH 水平。

随机选择 20 名成年人接受精神益生菌干预。 服用了精神益生菌的成年人心率和血清 CRH 水平较低。 他们也报告指,压力和焦虑感较低。

另一项研究涉及患有焦虑的运动员。 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询问了运动员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然后给他们服用了 8 周的精神益生菌。 研究发现,服用精神益生菌的运动员对焦虑水平和压力水平的感知均显著降低。 他们身体所出现的焦虑状,如心率加快和颤抖,也显著减少了。

一项针对患有广泛性焦虑或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或暴食症)的个别人士研究发现,补充精神益生菌后,其肠道微生物组出现了显著变化。 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诱发出多样化的健康细菌,这可能有利于心理健康。

降低炎性反应

针对抗焦虑的精神益生菌动物研究发现,牠们的抗焦虑作用可能不仅仅在于调节 HPA 轴。 精神益生菌也许可以减少体内炎性反应的数量。

炎性反应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极明显的是抑郁和焦虑。 炎性反应是身体对外来入侵者的免疫反应。 炎性反应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体内的外来入侵者,但长期炎性反应会导致产生负面健康影响。

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可能有助减少全身炎性反应,特别是神经炎性反应,或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 降低炎性反应可以有逆龄的作用,有助延寿。

精神益生菌可能有助减少炎性反应,因为它们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以及它们在体内接触外来入侵者的途径。

例如,在一项动物研究中发现,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导致结肠和大脑的炎性反应水平升高。 该研究发现,补充精神益生菌可以减少大脑中炎性细胞因子或细胞信使的数量。

一项荟萃分析,或一项合并并分析多个独立研究结果的研究,涉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个体和精神益生菌。 荟萃分析发现,精神益生菌优化了阿尔茨海默病和 MCI 患者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丙二醛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等血液炎性反应标志物。

精神益生菌可以透过减少体内活性氧和氮的数量来帮助减少炎性反应发生。 活性氧和氮物种是造成自由基损伤或氧化应激的重要因素。 它们导致氧化应激的同时,也会透过破坏蛋白质和细胞功能来增加体内炎性反应。

一项研究发现,精神益生菌可以用作自由基去除剂和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增加肠道中有益细菌的数量,并且减少体内炎性反应。

要点

在肠道和心理健康方面,精神益生菌可能是极有力的参与者之一。 研究显示,精神益生菌可能在帮助优化抑郁、焦虑、压力、认知和炎性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被称为精神益生菌的益生菌益生元强大组合,可以优效地支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Adikari AMGCP, Appukutty M, Kuan G. Effects of daily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football player’s stress and anxiety.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nd Health (ACPES 2019). Atlantis Press; 2019.
  2. Akkasheh G, Kashani-Poor Z, Tajabadi-Ebrahimi M, et al. Clinical and metabolic response to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 2016;32(3):315-320. doi:10.1016/j.nut.2015.09.003
  3. Bambury A, Sandhu K, Cryan JF, Dinan TG. Finding the needle in the haystack: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psychobiotics. Br J Pharmacol. 2018;175(24):4430-4438. doi:10.1111/bph.14127
  4. Davani-Davari D, Negahdaripour M, Karimzadeh I, et al. 益生菌:定义、类型、来源、机制和医学应用。 Foods. 2019;8(3):92. Published 2019 Mar 9. doi:10.3390/foods8030092
  5. Del Toro-Barbosa M, Hurtado-Romero A, Garcia-Amezquita LE, García-Cayuela T. Psychobiotics: mechanisms of action,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in applications with food products. Nutrients. 2020;12(3):828. Published 2020 Dec 19. doi:10.3390/nu12123896
  6. Den H, Dong X, Chen M, Zou Z. Efficacy of probiotics on cognition, and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adul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ging (Albany NY). 2020;12(4):4010-4039.
  7. Ghorbani Z, Nazari S, Etesam F, Nourimajd S, Ahmadpanah M, et al. The effect of symbiotic as an adjuvant therapy to fluoxetine in moderate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Arch Neurosci. 2018;5(2):e60507. doi: 10.5812/archneurosci.60507.
  8. Hosseinifard ES, Morshedi M, Bavafa-Valenlia K, Saghafi-Asl M. The novel insight into anti-inflammatory and anxiolytic effects of psychobiotics in diabetic rats: possible lin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brain regions. Eur J Nutr. 2019;58(8):3361-3375. doi:10.1007/s00394-019-01924-7
  9. Kazemi A, Noorbala AA, Azam K, Eskandari MH, Djafarian K. Effect of probiotic and prebiotic vs placebo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lin Nutr. 2019;38(2):522-528. doi:10.1016/j.clnu.2018.04.010
  10. Khalesi S, Bellissimo N, Vandelanotte C, Williams S, Stanley D, Irwin C. A review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 helpful or hype?. Eur J Clin Nutr. 2019;73(1):24-37. doi:10.1038/s41430-018-0135-9
  11. Mental Disorder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une 8, 2022.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disorders
  12. Morowitz MJ, Carlisle EM, Alverdy JC. Contributions of intestinal bacteria to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in the critically ill. Surg Clin North Am. 2011;91(4):771-viii. doi:10.1016/j.suc.2011.05.001
  13. Navarro-Tapia E, Almeida-Toledano L, Sebastiani G, Serra-Delgado M, García-Algar Ó, Andreu-Fernández V. Effects of microbiota imbalance in anxiety and eating disorders: probiotics as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t J Mol Sci. 2021;22(5):2351. Published 2021 Feb 26. doi:10.3390/ijms22052351
  14. Polanczyk GV, Salum GA, Sugaya LS, Caye A, Rohde LA.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5;56(3):345-365. doi:10.1111/jcpp.12381
  15. Roudsari MR, Karimi R, Sohrabvandi S, Mortazavian AM. Health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the skin.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5;55(9):1219-1240. doi:10.1080/10408398.2012.680078
  16. Sabater-Molina M, Larqué E, Torrella F, Zamora S. 饮食中的果寡糖和对健康的潜在益处。 J Physiol Biochem. 2009;65(3):315-328. doi:10.1007/BF03180584
  17. Sarkar A, Lehto SM, Harty S, Dinan TG, Cryan JF, Burnet PWJ. Psychobiotic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bacteria-gut-brain signals. Trends Neurosci. 2016;39(11):763-781. doi:10.1016/j.tins.2016.09.002
  18. Talbott SM, Talbott JA, Stephens BJ, Oddou MP. Effect of coordinated probiotic/prebiotic/phyt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microbiome balance and psychological mood state in healthy stressed adults. Funct Food Health Dis. 2019;9(4):265–75.
  19. Tremblay A, Lingrand L, Maillard M, Feuz B, Tompkins TA. The effects of psychobiotics on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early-life stress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1;105:110142. doi:10.1016/j.pnpbp.2020.110142
  20. Trzeciak P, Herbet M. Rol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testinal barrier and psychobiotics in depression. Nutrients. 2021;13(2):463. Published 2021 Mar 12. doi:10.3390/nu13030927
  21. Wilkins T, Sequoia J. Probiotics for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Am Fam Physician. 2017;96(3):170-178.
  22. Yang H, Zhao X, Tang S, et al. Probiotics reduce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patients before laryngeal cancer surgery. 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6;12(1):e92-e96. doi:10.1111/ajco.12120
  23. Zhou J, Li M, Chen Q, et al. Programmable probiotics modulate inflammation and gut microbiota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reatment after effective oral delivery. Nat Commun. 2022;13(1):3432. Published 2022 Jun 14. doi:10.1038/s41467-022-31171-0